信息碎片化与文化多元化浪潮中,传统文化的传播迎来多重挑战。系列文化短视频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以现代性的视听语言、年轻化的语态,创新打开理解中华文化的方式,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“破圈”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答案。它不仅是一系列文化科普作品,也是一次以新技术、新表达在“Z世代”群体中传承弘扬中华文脉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实践。
为何解码:圈层“破壁”与基因“唤醒”
在文化研究语境中,“解码”意为通过分析、阐释和重构,揭示文化符号背后的逻辑、精神与传承脉络。中华文化基因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载体,具有精神性、根本性、传承性和普遍适应性等特点,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。
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是一场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传播。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、价值多元碰撞的今天,许多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,或因表达形式的古雅,或因传播渠道的隔阂,与当代年轻人之间,有着一层无形的“次元壁”。这种隔阂并非源于文化本身的魅力衰减,而是传播的“语态”与“形态”未能与时代同频共振。
直面这一时代课题,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系列没有板起面孔、高高在上,而是试图穿透“次元壁”,也就是破解传统文化的“编码系统”,用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,将其核心的精神标识、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重新“解码”,转化为适配短视频形态的轻量化、可视化、趣味化叙事,使古老的文明智慧与现代的网络文化实现“破壁”对话。
解码的过程也是一次“唤醒”过程,沉淀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被激活,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重新脉动,成为构建青年一代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活水源泉。
解码什么:焕发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
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系列文化短视频从传统文化的工艺、节庆、仪式、技艺、文物、古建等文明的具象载体中提炼出承载民族审美、价值观念和生存智慧的文化DNA,并赋予其现代性意义,焕发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。
第一季选取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分为“四方之艺”“别具匠心”“妙手丹青”和“精雕细琢”四个篇章,器物、技艺、艺术作品等承载的中华文化,既有丰富的形象,也有趣味的灵魂;第二季以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,聚焦我国不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,例如白族民居、苗绣、藏毯、黎锦、蒙古马、朝鲜族歌舞等,书写一幅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;第三季分为文物、古建和民族文化三大系列,从良渚玉器、殷墟甲骨文、蜀锦,到应县木塔、眉山三苏祠、六尺巷,再到茶马古道、交河故城、冬虫夏草、维吾尔族弦乐,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交相辉映。
选题和叙事上,微观聚焦,见微知著。每集2至3分钟,摒弃宏大铺陈,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或角度切入,节奏快、接地气。把短做精,以轻撬重,实现了对网生代群体注意力的高效捕获与文化内涵的连续投送。
如何解码:技术赋能与文化“活化”
创作团队以严谨考据为基础,利用人工智能对一系列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“解码”。“AICG+传统文化”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,打造融合视听美学。第二季融入“皮影戏”这一非遗艺术元素,运用AIGC技术赋能图文声像影全流程,生成3500余张皮影图片、制作240余个视频片段。第三季节目则引入了工笔画风格,让中国传统绘画“动起来”。这些美学风格的融入,不仅承担叙事功能,也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华美学视听系统,使中国传统艺术的视觉系统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消解了历史与当下的隔阂感。
节目从“Z世代”青年视角出发,以青春语态弘扬中华文化。赋予文化符号和文物以主体性,让蒙古马、壮族铜鼓、西夏王陵里的文物自己“开口说话”,让皮影人唱起闽剧、跳起朝鲜舞,让石刻、木塔、宅院、牌坊在工笔画中逐层生长。第二季《藏毯:就是这么“韧”性》一集,藏毯幻化为“韧”性的姑娘——“人人都说我是个‘韧’性的姑娘,我的身世,还要从那只羊说起”。“藏毯姑娘”将藏毯的起源与发展娓娓道来,呈现出羊毛线强韧的特点,突出藏族手工艺的精密考究。角色化、趣味化、场景感的话语表达,轻快活泼的音乐和视效,给观众带来沉浸式、戏剧化的体验,以此深入浅出地表现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,提升“Z世代”群体的兴趣与接受度。
“解码”的最终落点,是要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。第三季《应县木塔:千年木构的东方智慧》一集开篇便提到,应县木塔在《黑神话:悟空》中,自带“光环”,闪亮出圈,与年轻观众建立起共同话题;中篇以科普话语,配合木塔内部结构拆解动画,见证中国传统营造方式的智慧,回答其千年不倒的秘密;下篇则点出新技术赋予应县木塔的当代风采:智能六足机器狗每日巡逻、AI和V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、可视化数字档案助力应县木塔保护……这些新技术的应用,让应县木塔得到更好保护,并绽放出新的魅力。
作品提炼并解读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中的DNA,展示其当下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。这种连接至关重要,它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活态的、可作用于当下的生命体。
在视频画幅上,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系列横竖搭配,可在主流媒体官方网站、客户端、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抖音以及海外社交网络等多平台同步发布;在传播语种上,中英双语,覆盖海内外;基于“解码”IP的“短视频+公众号推文+图书”梯度开发,实现一源多用、矩阵传播,更大范围释放其文化价值。
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系列短视频的探索表明,技术赋能与现代演绎并不必然稀释文化的本味,反而为其传播开辟了新的通衢。短视频并非文化传播的“浅滩”,而是可以承载思想与文化深度的“深海”。以微屏之轻盈,承文明之厚重,《解码中华文化基因》提供了一条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、走向更广泛人群的路径。尤其当无数年轻人在同一块微屏上,为同一种古老技艺的精湛而赞叹,为同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而感动,一种基于文化自信的、深沉而稳固的共同体意识便悄然生根、发芽成长。
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、副教授
(作者:韩飞)